【Obsidian 使用教學】圖像篇 01 — Obsidian Graph View (關聯圖) 怎麼用

朱騏
9 min readDec 20, 2021

--

許多人反應 Obsidian Graph View (關聯圖) 不好用、很混亂,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善用群組分類,你要替自己的筆記分群,才能看出不同群的筆記關係。

如果你是 Obsidian 筆記軟體新手,我寫了超過 30 篇的 Obsidian 教學文,歡迎從 基礎篇 開始閱讀!

1. Obsidian 筆記有 4 個種類

對我來說,Obsidian可以分成4群。

  • 名詞筆記:專門寫名詞解釋的筆記,我們對於一個知識的認識一定都來自於一個名詞的了解。
  • 來源筆記:來自於外界的知識所做的筆記,例如讀書筆記、Podcast筆記、網路文章筆記…等,如果你有讀過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,這就是盧曼說的 Literature note。
  • 關係筆記:自己思考後寫下的筆記,這類型的筆記內容一定都是自己寫出來的。
  • 主題筆記:能夠囊括同主題內容的筆記,也稱為 Map of Content (縮寫為MOC) 筆記,例如習慣是個主題,可能包括做菜、攝影、運動、寫作、旅遊…等。
延伸閱讀:《如何正確使用 Zettelkasten 筆記法?了解 4 種筆記形式的功能,以利後續筆記連結

這 4 種筆記其實就是我們的學習過程,我們學習一項新事物時,一定都是先從了解名詞開始 (名詞筆記)。接著閱讀其他人寫的資料 (來源筆記)、自己想過一遍後寫下對事物的理解 (關係筆記),而這些筆記都可以歸類到某個主題之下 (主題筆記)。

我的Obsidian筆記系統是由這 4 種筆記組成的,能夠用這4個分類來看 Graph view 就能得到很有意思的 insight。

2. 可以使用 Emoji 當作標籤,替筆記分群

那怎麼給筆記分群呢?我的方式是用標籤 (tag),我喜歡用 Emoji 來代表不同群的筆記。請看下方:

  • 名詞筆記:#📖 (書籍讓我想到字典,字典代表名詞定義)
  • 來源筆記:#📥 (收件盒讓我想到外界資訊,外界資訊代表各種資訊來源)
  • 關係筆記:#🔗 (鎖鏈讓我想到連結,連結就是各種事物的關係)
  • 主題筆記:#🗺 (地圖讓我想到一張紙囊括了多種資訊,多種資訊的集合就是主題)

為什麼我要使用 Emoji 作為標籤呢?因為我們喜歡看圖遠勝於看文字, Emoji 標籤在後續維護與閱讀上相對直覺 ; 如果你不喜歡 Emoji 作為標籤、想要少掉「把圖轉文字」這個流程,也可以直接使用文字作為標籤。

  • 名詞筆記:#名詞
  • 來源筆記:#來源
  • 關係筆記:#關係
  • 主題筆記:#主題

關鍵是自己要能看一眼就知道這個標籤的意義,

對自己愈直覺的命名方式愈好。

我的每一篇筆記都一定會標上這 4 種標籤的其中一種,而且只會標上一種。再說一次,每一篇筆記只會標上這 4 種中的一種,我會在後面說明為什麼,這個限制在 Graph view 上非常重要。

3. 要精通 Obsidian,必須先學會使用 Local graph view

請注意,Obsidian中有 Local graph view 跟 Graph view 兩種類型的關聯。Local graph view 只會顯示「目前這則開啟筆記的關聯筆記」,而Graph view則會顯示「Obsidian 中所有的筆記節點」。

Local graph view是我寫筆記時比較常用的,因此這一篇先講 Local graph view,之後再詳細介紹Graph view的用法。

我們在上方定義了 4 種筆記以及代表的標籤後,這裏我要教你如何善用Tag來看筆記的分群。有 3 個方法可以讓 Local graph view 變的更容易閱讀:(1) 設定群組顏色(2) 輸入篩選語法 (3)依需求調整 Filter 的 Depth

3.1 設定群組顏色

這裡是重點絕對要認真學!

點擊你想要開啟 Local graph view 的筆記,點擊 ... > Open local graph view ,你會看到此則筆記關聯圖,點擊 Groups 後可看到 New group 按鈕,這個功能是讓我們標註 Local graph view 上筆記節點的顏色用的。

我可以為上面說的4個群組分別上色,例如:

  • 來源筆記:📥 = 綠色
  • 關係筆記:🔗 = 粉紅色
  • 名詞筆記:📖 = 土黃色
  • 主題筆記:🗺 = 藍色

你要上什麼顏色自己開心就好,上面是我習慣使用的顏色。

設定方式的很簡單,點擊 New group ,在 Enter query 中輸入 tag: 📥 並調整成綠色,此時Graph view 上帶有 #📥 的筆記都會變成綠色了。其他群的筆記也如法炮製即可。

當你做完這個動作後,你會發現Graph view整個變的不一樣了,多了顏色之後才有助於我們看到更多筆記連結的資訊。這一步請一定要先做!

我在前面說過:每則筆記都一定要標上一種標籤,而且只能標上一種。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你必須標上標籤才會有顏色 ; 如果有兩種以上的標籤,Local graph view 上只會顯示一種顏 (以最先出現的標籤為主)。

請一定要標上一種標籤,而且只能標上一種。

3.2 輸入篩選語法

設定完顏色之後,雖然筆記節點多了顏色可以判斷不同種類,但是數量太多還是非常難讀…此時我們要將筆記節點的數量做篩選。

同樣點擊 Graph view上的 ⚙️,並在 Filters 下的 Search files 內輸入篩選語法。例如我們只想看「來源筆記」時,就在 Search files 中輸入 tag:#📥,此時你會發現 Graph view 上的節點大量減少,只留下綠色的點點,這些筆記都代表「來源筆記」的意思。

同樣地,如果你想看到其他三種的筆記,請把Search files內的tag: 換成其他標籤,Graph view就會依據你的篩選條件留下對應的筆記節點。

3.3 依需求調整 Filter 的 Depth

Local graph view 有個特別好用的功能 — Depth,是讓你調整要呈現多少的筆記節點在畫面上,共有 1–5 五種 Depth,數字愈大代表顯示的節點愈多。

你可能還不知道 Depth 的意思。簡單來說:

  • Depth = 1,只顯示目前連結這則筆記的其他筆記
  • Depth = 2,除了上述的筆記,多顯示連結其他筆記的筆記 (好饒口…)
  • Depth = 3,依此類推

直接看個例子就懂了,假設目前的筆記連結情形是:

A (目前這則筆記)-A1 (連結 A 的筆記)--A2 (連結 A1 的筆記)--- A3 (連結 A2 的筆記)
  • 如果 Depth = 1,你只會看到 A 跟 A1
  • 如果 Depth = 2,你只會看到 A、A1 、A2
  • 如果 Depth = 3,你只會看到 A、A1 、A2、A3
  • 如果 Depth = 4,你只會看到 A、A1 、A2、A3、A4
  • 如果 Depth = 5,你只會看到 A、A1 、A2、A3、A4、A5

建議 Depth 一開始先設定 1,再開始逐步調高 Depth,這樣才不會被一堆的筆記點點給淹沒。下方的小動畫展示 Depth 從 1 到 5 的過程。

展示 Local graph view 的 Depth 從 1 到 5 的變化過程

4. 總結

會了這3個技巧後,你就會發現 Local graph view 在寫筆記時特別好用,因為你可以自己控制顯示連結的筆記數量,在人腦能理解的範圍內,從這些網狀筆記中獲得好做靈感。

這篇文章先說明 Local graph view 的概念,後面的文章再分享實戰案例。

目前我推出了「Obsidian 學習包」課程,我設計了 21 堂課程來解說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,並且舉一個實際流程 (怎麼寫日記) 來結合 21 堂課的內容。

👉 有興趣購買 Obsidian 學習包的朋友,歡迎點擊 表單購買

目前我也有提供 1 對 1 的 Obsidian 付費個人諮詢,幫助學員從 0 到 1 打造自己的網狀筆記系統,提升自己的創作產出。

▶ 關於文章1/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,每週二中午 12:00 準時發刊2/ 常滑 Facebook 嗎?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,就可以看到文章啦~3/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,可以點擊下方「Follow」我~4/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,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👏🏻▶ 關於我我是朱騏,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,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、時間管理方法。1/ 我可以提供產品管理、時間管理、生產力工具的「個人問題諮詢」與「講座邀約」。2/ 若是個人諮詢,可以請我喝杯咖啡、吃頓晚餐,可透過 Email/ Facebook 跟我約時間,請參考「聯繫方式」。 (由於疫情期間無法實體碰面,可以幫我分享一篇你最喜歡的文章到個人社群平台上,分享後透過 Email/Facebook 告訴我即可)3/ 若是講座邀約,請直接使用 Email 聯繫。︎▶︎ 聯繫方式- 📪 Email:muhenry608@gmail.com- 💬 Facebook:請先加我個人好友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▶︎ 建立人脈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,你可以「加我為好友」建立連結| LinkedIn @ Chi Chu 歡迎交流

--

--

朱騏
朱騏

Written by 朱騏

線上寫作教練,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&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。我專注寫 (1)數位寫作 (2)個人復盤 (3)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🤝 歡迎講座邀約、諮詢,可參考 www.chichu.co/training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