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29 — 【攝影】OIS 防手震到底是什麼? (下篇)
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上一篇文章我們知道了OIS 是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的縮寫,也就是光學防手震的意思 ; 同時也了解了「安全快門」、「OIS級數對安全快門速度」的影響。
現在我們知道「OIS防手震」可以讓我們在更進一步降低快門速度的同時,維持照片畫質的穩定。這裏《[聊攝影222] 防手震計算 ,深入了解相機、鏡頭防手震計算與概念,拍出最佳畫質照片》By 賀禎禎 也提到防手震可以進一步提升畫質,這是可以透過計算得到驗證的。
當鏡頭有防手震功能時,我們可以將快門速度降的更低,更低的快門速度代表鏡頭進光量會提高,對 ISO (感光度) 的需求就會相對應減少。所以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推論:
防手震的級數愈高,最後照片的畫質可以更好。
我們來舉一個例子:

以40mm的鏡頭為例。在固定光圈為f4.0的情況下,每增加一級的防手震 -> 快門速度可以降低一倍 -> ISO的數值也可以跟著降低一倍 -> 而 ISO 愈低則畫質會愈好。
但「安全快門」畢竟只是經驗法則,我們甚至可以懷疑:鏡頭廠商標榜的防手震級數,真的都如聲稱的這麼有效嗎?
這篇文章就再說說「如何透過自己實驗的方式,找出適當的防手震級數」。
🤔怎麼找出自身拍攝狀況的防手震級數?
「安全快門」是一種經驗法則,奠基在其上的防手震級數,當然也只能屬於經驗法則。由於每個人拍攝的條件有所不同,例如拍攝環境、手持穩定度 …等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,因此只看到某鏡頭有 X 級防手震是不太實際的!如果你是一個拍照手超級抖的人,跟手持相對穩定的人來比,感受到的防手震級數自然會有差別。
以下借用《[聊攝影222] 防手震計算 ,深入了解相機、鏡頭防手震計算與概念,拍出最佳畫質照片》By 賀禎禎 的實驗數據。作者使用 Sony A7R3(機身) + Sony FE 24–105mm F4G OSS(鏡頭),由於鏡頭上沒有標註有幾級防手震,因此自己來測試。
▶︎ 測試條件
使用105mm長望遠焦段來拍攝,安全快門需要至少 1/105s 才能維持照片品質 (此機身為全畫幅),防手震所需安全快門計算如下:一級:1/50s
二級:1/25s
三級:1/13s
四級:1/6s
五級:1/4s
▶︎ 測試方式
手持站立拍攝10張照片,並檢視其中手震的照片有幾張。
以 1/4s 進行測試
有紅色圈的代表無手震。我們可以看出,1/4s快門速度狀況下只有3張沒有手震,其他7張模糊狀況不一,防手震機率過低。

以 1/6s 進行測試
在此情況下,可看到有9張照片都拍攝成功,只有1張有模糊狀況,成功機率大非常多。

因此,我們可以推測這顆鏡頭大約有4級防手震的功能。
說了這麼多,不如馬上拿起自己有防手震的鏡頭來測試看看吧!
我是朱騏,一個渴求新知、熱愛學習的產品經理。也是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、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。如果有任何疑問、想聽的主題,歡迎留言給我 📒你會看到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在進行365天寫作挑戰,詳情可參考《365天寫作挑戰第二季,關於寫作的新想法》。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,請給我 1–10 個拍手;
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,請給我 10–40 個拍手;
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,請給我40+ 個拍手讓我知道 👏🏻如果有任何想閱讀的主題請留言分享給我。 最後,謝謝你的閱讀!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點擊下方「Follow」我~| LinkedIn @ Chi Chu 歡迎交流